着。他行军作战的经验比韦叔瑜丰富,韦叔瑜虽在兵法和布阵方面略有见解,可却缺少实践和全局观。孙良朋经验丰富、眼光独到、为人又能屈能伸,且头脑清醒,这样的人才是干大事的。”邺沛茗道,“不过具体他的为人如何,除了接下来的观察,便是要向沅岚你讨教一二才是。”
陈沅岚白了她一眼,心里对于孙良朋的出现倒是镇定了许多。
恰一听见孙良朋来投靠邺沛茗的消息,她的心的确乱了。在她的心里,如今的生活已经是她最平静和幸福的时候,而孙良朋的出现却有可能打破了这种平静,让她有些抗拒他的出现,更加抗拒面对过去。
但是邺沛茗需要孙良朋,她不可能让邺沛茗将孙良朋赶走,为了一己私利而令邺沛茗损失一个未来能帮上大忙的帮手,这就有些公私不分了。
所以在反复的纠结下,她选择和邺沛茗一起面对孙良朋。
黄化及的义军在面对崔朴、崔放的追讨时,一面示弱,派人贿赂崔朴兄弟俩,一面又加紧了义军的调整。崔朴兄弟俩被他的贿赂所迷惑,放下了戒心,从而给了黄化及可趁之机,逃过了一劫。
逃走后的黄化及义军又开始了四处征战,并且当初折损的义军又在别的地方补充了回来,且人数远超当初和王矩一同作战时。
在越王、邺沛茗等受封赏时,黄化及的义军已经达到二十万人,并且攻下了虔州、吉州、袁州等。又因成王等的战略性失误,导致黄化及的义军攻势越发凶猛。似乎要解在岭南道受挫的仇,黄化及越发残暴,不投降的官民皆杀。
远在岭南道的越王等自然不会理会他们,而且中原越乱,偏安一隅的岭南才更有暗自发展壮大的机会。
不过,上次和黄化及的一战所俘虏的义军,越王还是得处理的,不过都交给了刺史府。
邺沛茗当上刺史后,除了更换底下的官吏,便是审问这些义军。刘严和二十余名或是义军中的细作,或是被义军收买的越王身边的人纷纷跪作一堂。
“刘严,你作为贼军的使节,其罪昭然若揭,想必也没什么好狡辩的了吧?!”六曹中负责审问的司法参军问道。
刘严闭口不言,事到如今,他们也只有死路一条,实在是没什么话可说的了。底下的人本劝他投降,或是请石大明看在往日的情分上替他们求情。可是他当时已经把话和石大明说绝了,如今倒不如从容赴死,日后黄化及成事了,命人往史书上一记,他到还能名垂千古。
打定了主意,刘严硬气了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