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州刺史府内, 一道身影快步穿过屋舍廊道,走进西厢一间屋内。
“将军!”下人连忙向进来的人行礼,正是身穿官服的邺沛茗回来了。
“安安怎么了?”邺沛茗问道。
“她感染了风寒,如今已退了热,并无大碍了。”陈沅岚从屋内走出,应道。
邺沛茗进去往床上一看,小小的人儿正撇着嘴睡着, 小脸的神情看起来睡得并不安稳。她给邺无双拉了拉被褥,又直起身来握着陈沅岚的双手:“劳你照看她一日,幸苦了。”
“这是我的孩子, 我照看她不是应当的么?!”陈沅岚剜了她一眼。
“应当。”邺沛茗笑道。
邺沛茗陪着她们好一会儿,在小吏的敦促之下又离去了。陈沅岚知道邺沛茗近来要整治吏治的同时又打算广纳人才,所以要忙的事务便多了许多, 心中也没有什么埋怨。
尽管因“邺沛茗不得禁止女子读书”一事,导致被许多读书人骂, 可是邺沛茗并没有问罪他们, 反而发出了“招贤令”招纳贤士。
如今国家动荡,朝廷多年未曾开置科举, 官家子弟自然能凭借着荫补的资格入朝为官,可寒门士子却没有从仕之路。邺沛茗的“招贤令”便是变相的科举考试,为的是招纳人才填补韶州空缺的官职岗位。
韶州因邺沛茗整顿吏治后空出了许多职位, 而获得越王的授命后便开始着手准备招纳的事宜。
根据韦叔瑜等人的建议, 招纳和选拔的标准有三方面, 一看才学:通过考试, 选出才识出众的人;二看品行:选拔的人不仅要有才识,还得在品德方面并无可挑剔之处。三看资历:若是有声名在外,又在某一方面有资历的,优先考虑。
“招贤令”发出后,骂邺沛茗的士子依旧有,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恬着脸来应试。短短一个月,便有来自各地的三百多人报了名字。而衙门将一些名不副实的人筛掉后,还有两百余人可以参加招贤考试的。
而邺沛茗并不打算给他们太多的“复习”时间,在七日后便开始考试。一开始有人担忧是否太仓促了,邺沛茗直言:“我要的便是有真才实学的人,若需要临时抱佛脚的,遇事的时候没一点准备可不行。”
众人觉得有道理,便不再说什么,将整理好的名单交给邺沛茗过目。
七日之后,邺沛茗便在城内的贡院举行了第一场招贤考试。第一场考试写诗、赋、论各一道,为时一日;第二场写策五道,资以政治、军事、民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