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辩回到洛阳,荀彧等人出城迎接。</p>
他把几人召到北宫,商讨朝堂改制。</p>
“朕去并州之前就曾想过,废黜三公。”他对荀彧等人说:“任命左右丞相,辅佐朕匡复大汉。”</p>
众人目光都在他脸上,没有一个吭声。</p>
每个在场的人都想知道,皇帝究竟会任命谁为丞相。</p>
“荀彧为右相。”刘辩看向荀彧:“主持朝堂政务。”</p>
“谢陛下。”荀彧起身,向刘辩道谢。</p>
“郭嘉为左相。”刘辩又说:“协助右相,操持军国大事。”</p>
原本只是太常,位列九卿,郭嘉竟一跃成为除皇帝和右相之外,权柄最重的人物。</p>
每个人的目光,都落在他的身上。</p>
“贾诩任太尉,李儒任太傅。”刘辩继续封官:“荀攸继任太常,徐庶不在这里,差人告知,由他任光禄勋。陈宫,接任卫尉。”</p>
在场的几个人,刘辩都做了安置。</p>
他问众人:“有没有异议?”</p>
“臣等无异议。”众人齐声应道。</p>
朝廷大权已被皇帝牢牢把持,他做了决定,谁敢还有异议?</p>
“官员任免,交由左右丞相负责。”刘辩对他们说:“荀彧、郭嘉留下,其他人可以退下。”</p>
刘辩封官,不仅考虑到众人的才干,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朝廷的忠诚。</p>
考量忠诚,有个很重要的条件,就是他曾经对这段历史的认知。</p>
荀彧忠于汉室,直到曹魏时代,他仍不赞同曹丕篡权。</p>
右相的人选,除他之外,再没有更合适的。</p>
郭嘉智虑过人,虽有些小毛病,对他也是忠心耿耿。</p>
左相当然由他来做。</p>
至于李儒,才学是有,可惜对朝廷没什么忠诚。</p>
自从董卓伏诛,他只忠于皇帝,朝廷在他眼中,反倒没那么重要。</p>
这样的人物,做事绝无问题。</p>
让他做丞相,确实不合适。</p>
“知不知道朕为何把你俩留下?”刘辩问荀彧和郭嘉。</p>
荀彧问:“陛下有事要交代?”</p>
“从今往后,你俩就是大汉